中国医药导报杂志

期刊简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《中国医药导报》杂志是卫生部主管、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级科技核心期刊,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(中国科技核心期刊)、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、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、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检索分析数据库收录期刊、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,所刊登的文章被万方数据、中国知网、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、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、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。本刊现为旬刊,国内刊号:CN11-5539/R,国际刊号ISSN1673—7210,邮发代号:80-372,定价20元。本刊以“分析医药发展趋势,展示医药科研成果,报道医药临床进展,促进医药产业发展”为宗旨,设有专家论坛、研究进展、论著、实验研究、临床研究、中医中药、病理分析、药品鉴定、制剂与技术、药物与临床、麻醉与镇痛、医学检验、影像与介入、现代护理、教育论坛、科研管理、药事管理、政策研究、医药监管、经营管理、调查研究等栏目。是广大广大医药工作者了解医药研究进展、发展动态,展示医药科研成果,学习先进经验,探讨工作难题,交流和提高业务学术水平的贴身参谋和得力助手,也是发表医药学术论文的阵地。欢迎订阅,欢迎投稿。本刊报道领域广、稿件容量大、处理稿件快、审稿专家多、编辑效率高、发稿周期短、服务意识强。重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性科研成果及各类原创性论文,对于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论文和本刊订户的稿件优先发表。根据全国继续教育委员会《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与管理办法》的规定,在本刊发表论文可获得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分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压疮防护全攻略

时间:2025-07-21 17:39:21

压疮,这个被称为“隐形杀手”的健康威胁,常常悄无声息地侵袭着长期卧床或久坐的老年人。它并非简单的皮肤破损,而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,进而引发软组织溃烂甚至坏死的严重问题。对于老年人、护理人员及家属而言,掌握科学的预防与护理方法,是守护健康的重要防线。

一、认识压疮:从发生机制到高危人群

压疮的形成如同植物根部长期缺水缺氧导致腐烂——当皮肤和皮下组织持续受到压力、摩擦力或潮湿刺激时,毛细血管血流受阻,细胞逐渐失去活力。尤其好发于尾骶部、脚踝、髋部等骨突部位。高龄、营养不良、糖尿病或失禁患者风险更高,甚至使用轮椅的老人也可能因坐姿压力形成“坐骨结节压疮”。

二、预防胜于治疗:三层防护网构建策略

1.基础防护:减轻压力与摩擦

每2小时翻身一次是黄金准则,像“精准的闹钟提醒”不可或缺。使用软枕或泡沫垫悬空骨突部位,避免拖拽患者肢体——抬离床面换床单比滑动更安全。中山大学研发的“波浪床”通过动态减压原理,已成为重症患者预防利器。

2.环境管理:打造皮肤友好微气候

保持室温22-26℃、湿度40%-60%,如同为皮肤营造“春季般的舒适环境”。床单平整度需像“拉紧的鼓面”无皱褶,及时清理汗液或排泄物,避免潮湿成为细菌温床。

3.营养支持:构建内在修复力

蛋白质是伤口愈合的“建筑工”,每日应摄入1.2-1.5g/kg体重的优质蛋白,相当于手掌大小的瘦肉或鱼类。西红柿中的维生素C像“混凝土”加固血管壁,红枣富含的铁元素则是造血原料。鼻饲患者需在营养师指导下调配特制配方奶。

三、分级护理:针对性处理不同阶段压疮

对于已出现的压疮,需根据严重程度采取阶梯式护理:

红斑期(Ⅰ期):皮肤发红未破损,此时如同“火灾预警”,解除压力后多可逆转。可涂凡士林形成保护膜。

水疱期(Ⅱ期):出现表皮破损,需像“处理珍贵瓷器”般轻柔清创。生理盐水冲洗后覆盖水胶体敷料,避免使用碘酒等刺激性消毒剂。

溃疡期(Ⅲ/Ⅳ期):深达肌肉或骨骼的伤口需要专业医疗干预,王维平教授团队的“创面负压治疗”等方案可显著促进愈合。

四、家属与护理人员的协同作战手册

1.观察记录系统:建立“压疮日记”,每日拍照记录创面变化,测量大小如“精准裁缝量尺寸”。突发渗液、恶臭提示感染,需立即就医。

2.康复辅助技巧:半卧位时在膝下垫枕防止下滑,翻身时采用“30度侧卧”替代90度直角体位,分散压力如“沙袋均匀受力”。

3.心理支持:长期卧床患者易产生抑郁情绪,家属可通过每日按摩未受压部位促进亲情交流,同时刺激局部血液循环。

五、突破认知误区:这些做法可能适得其反

过度使用气垫圈:环形气垫会阻断周边血流,反而加重缺血,推荐使用整体减压垫。

酒精擦拭降温:会导致皮肤干燥开裂,改用温水清洁后涂抹含透明质酸的润肤霜更安全。

自行涂抹药膏:抗生素药膏可能掩盖感染症状,深部压疮必须由专业医生评估。

预防压疮是一场需要耐力与细心的持久战。从选择合适的减压设备到掌握翻身技巧,从科学饮食到创面管理,每个环节都如同精密齿轮相互咬合。正如一位资深护理专家所言:“压疮护理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,而是对生命质量的尊重。”通过系统化的防护体系,我们完全有能力将这个“隐形杀手”阻挡在健康防线之外。